本报记者 王宇
云南省昆明市在社会治理中,积极构建“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该市按照“1+3+N”模式推动建立街道实体化综合治理中心,派驻公安、市场监管、城市管理3支队伍常驻街道,应急、人社、水务、环保、住建、卫生等部门挂牌进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权力下放,探索民族团结与社会治理“深融合”,第一时间发现、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使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健全安防 增强群众“安全感”
英姿飒爽的春城骑警,公交车场、医院、校园等重点单位的警务室,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迅速到达现场的民警……都给了春城市民“看得见”的安全感。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昆明市主动发现并参与查办了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孙小果涉黑案。在2020年国家统计局昆明调查队的调查中,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96.3%。
2020年起,昆明开始实施《智慧安防小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推进小区治理智慧化。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智慧安防小区”1845个,全市90%以上物业小区实现零发案。
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昆明深化拓展全市城乡社区(村)网格化服务管理,在全市配备网格员9349名,推进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探索创新市级“大循环”、县(市)区“中循环”、乡镇(街道)“小循环”和社区(村)“微循环”四级闭环分类处置机制,确保矛盾在网格内化解、问题在网格内解决、服务在网格内满足。2016年至2020年,全市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矛盾纠纷39万余件,调解成功38万余件,及时有效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处置在萌芽状态。
用心服务 提升群众满意度
昆明还探索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社联动”和区—街道—社区—居民小组—楼栋“五级治理”新模式,搭建基层社会治理九大共治平台,在村(社区)推行“楼栋长”“十户制”,延伸社会治理“半径”至基层“末梢”,实现“基层一吹哨,各方就报到”,有效畅通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
盘龙区伟龙广场B栋的楼栋长张增礼,就是“五级治理”中最基层的一环。一年前,在走访听取居民意见后,张增礼撰写了一份项目书,最终申请到盘龙区“民生小实事”专项资金补贴一部分,居民自筹一部分。2020年10月、2021年2月,伟龙广场B栋的两部老旧电梯全部换新,困扰这栋楼60多户居民多年的电梯安全问题终于解决。今年,张增礼还就居民提出的缺乏公共活动空间问题再次向街道争取项目,把原来乱停电动车、堆放杂物的场地改造成可供居民读书的文化空间,放置了邻里互助工具柜,还可作为党建活动室。现在,居民家里灯泡坏了、水管漏了、螺丝掉了,自己不会修理的,都可以在微信群里求助,会有动手能力强的邻居上门帮忙。
情系社区 多民族共商事务
“社区治理难,难在居民不参与。只有提高居民参与的意识,才是解决老旧小区难治理问题的关键。”官渡区金马街道东华路社区党总支书记杨晓玲说。近年来,东华路社区创新建设了民族团结“缘聚社”,开展“情系社区,缘分相聚”主题建设,形成多民族共商社区事务的生动局面。同时,社区还建设“先锋管家”服务中心,设置6个“先锋小组”,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
在社区“为民服务点”,之前走街串巷的商户有了自己的“地盘”,社区居民享受到方便快捷的“地摊经济”服务。在“社区议事厅”,东华路社区将社工、社区楼栋长和热心居民等利益相关群体和热心居民组成“民族事务议事厅”“综治维稳议事厅”等5个议事厅,引导居民有序表达利益诉求、有序参与社区治理,充分激活居民参与社区民族团结创建和社区治理改造工作的活力。
2019年,市委社会工委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作为一项测评指标,纳入昆明市城乡社区治理创新测评体系,成为评判各县(市)区年度社会治理工作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0年,昆明市印发《关于巩固和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意见》,并率先开展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创建,积极打造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昆明样板”。
如今,昆明市成功打造了金星社区“百家宴”、金沙社区“老王调解室”、春晖社区“智创共建联盟”、盘江社区“睦邻中心”、和平路社区“创建工作地图”、盛高大城社区“邻里守望站”、新村社区“陈大姐工作室”等一批特色示范品牌,搭建了民族服务联系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创业促就业服务平台、纠纷调处和法律援助平台、民族社团培育平台“五位一体”服务载体,民族团结和谐局面更加巩固。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8:00
联系人:中云国际律师
手机:13681112315
邮件:79741717@QQ.com
地址:昆明市五华区民院路225号西南教育培训中心2306